为什么老白总在课前提问“笨问题”如果你上过高校长白老师的课,一定会对他每节课开头那个固定环节印象深刻——抛出一个看似幼稚的问题。比如在第三章开讲前,他冷不丁来了句:“如果唐朝有微信,李白的公众号会叫啥?”看似无厘头的提问,在接下来90分钟里逐渐显露深意。 这其实是高校长白老师设计的认知“诱饵”。通过跨时空的荒诞联想,让学生主动代入具体场景。有个学生告诉我,自从被“如果战国七雄集体开直播谁最火”的问题刺激后,他养成了给每个历史人物建立社交媒体档案的怪癖。用这种方式啃完了二十万字的《资治通鉴》注疏本。
师生冲突背后的信息量有多大第三章讲到某次课堂冲突时,老白突然放出段监控视频。镜头里他正和学生对峙:“你说我方法老套,要不明天你来讲课?”结果该生真在三天后站上讲台,完成了一场堪称灾难的授课实验。 这个案例藏着三个职业密码:
那些藏在作业批注里的暗号统计过老白批改的237份作业发现,他有套独创的“火星文批注系统”。比如用△标注思维漏洞,用○圈定延展方向,偶尔出现的神秘?符号,代表“这个点值得煮一壶茶慢慢品”。 这种非线性反馈机制,让学生在被批改作业时像在玩解密游戏。有个学生为了搞懂批注里的摩尔斯码,硬是学会了密码学基础。更绝的是,老白会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专属符号,比如给爱画漫画的男生用对话框批注,给编程狂人用代码注释格式。 职业倦怠防治的物理外挂在老白的办公桌上,常年摆着三件神奇道具:一个会倒计时的沙漏笔筒,把两小时切割成12个十分钟模块;本写满奇葩书名的记事簿(最近新增《如何用三角函数哄睡三岁小孩》);还有台改装过的老式打字机,专门用来写给学生的手写信。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仪式感设备,构成对抗职业倦怠的物理防线。有个刚入职的教师尝试复刻这套系统,三个月内竟治好了他的教案拖延症。
*文中统计数据来自某师范大学教师效能研究实验室2023年度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