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基因里的原始冲动深夜刷到红烧肉视频突然咽口水,闻到烧烤味走不动道,这些场景您肯定不陌生。人类对食物的渴望,早被写进dna编码。科学家发现,当大脑接收到色香味刺激时,会激活与多巴胺分泌相关的脑区——这和谈恋爱时的神经反应一模一样。
南北馋嘴大不同东北大哥蹲马路牙子啃冰糖葫芦,广东阿婆排队三小时等烧腊出炉,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解馋密码。我们整理了这些有趣对比:
当代年轻人的馋哲学00后把“馋”玩出了新高度:盲盒零食、元宇宙美食直播、电子榨菜配饭。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当代解馋姿势#话题已收获12亿次浏览,最火的笔记教人用空气炸锅做低卡薯片,收获50万收藏。 “以前是饿了才吃,现在是馋了就得马上满足。”95后美食博主小碗总结道,“我们这代人,把解馋当成情绪急救包。” 解馋背后的生意经便利店冰柜第三层的半熟芝士,直播间秒光的螺蛳粉月饼,这些爆款产品都戳中了现代人的馋点。数据显示:
健康与馋瘾的博弈营养师老周的建议很实在:“与其压抑,不如聪明解馋。”他给出三个妙招:1. 用冻干草莓代替薯片2. 把巧克力换成70%黑巧3. 想吃咸的时先喝半杯温水 某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在采用科学解馋法后,门诊暴食症患者数量同比下降18%。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