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院开始“私人订制”最近走在成都春熙路商圈,你会发现不少商场顶楼都挂着“私人影吧”“高清放映舱”的霓虹灯牌。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私人影院门店数量较疫情前增长237%,这种挂着“成都私人高清影院”招牌的新业态,正在改写传统观影市场的游戏规则。 与传统影院相比,这类空间有三个杀手锏:
技术升级让“小空间”有大作为现在的私人影院早已不是当年地下室里的盗版投影仪。走进成都ifs楼上的某高端影吧,你会看到:4k激光投影+杜比全景声的标准配置,墙面使用专业吸音材料,片库接入正版平台的最新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些设备成本从2018年的每间房15万元降至现在的8万元左右,投资回收期缩短至14个月。 有意思的是,午间12点至下午4点的上座率比晚间更高。附近写字楼的白领们把这里当作商务洽谈室,毕竟用包场的价格获得隔音会议室,怎么看都比星巴克划算。 商业模式里的“小心机”仔细观察这些影院的定价策略,会发现商家特别擅长制造消费场景:
传统院线开始慌了?面对私人影院的冲击,万达、太平洋等连锁影院最近悄悄升级了vip厅服务。不过业内人士算过笔账:打造一个配备芝华仕沙发、提供鸡尾酒服务的贵宾厅,改造成本够开5家私人影院。某院线经理坦言:“我们最大的优势是首映资源,但这点优势正在被点播平台的窗口期缩短蚕食。”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私人影院开始尝试“电影+”模式:
政策监管下的发展变数今年3月成都发布的《点播影院管理暂行办法》,让行业经历了一轮洗牌。新规明确要求:片源必须100%正版授权消防验收标准提高至餐饮业水平未成年人进入需监护人陪同某品牌为此下架了30%的片库内容,但也倒逼行业走向规范化。现在做得好的门店,已经开始和爱奇艺、腾讯视频谈内容合作。 未来增长的三个关键点观察这个市场能否持续火热,可以盯住三个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