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卖药”成为葫芦的新标签小时候总听老人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暗指那些藏着掖着的套路。但现在有个葫芦直接挂牌“不卖药”,还附带声明“千片万片你需要”,这反套路操作反而让人想凑近看个究竟。就像直播带货里突然有主播说“别急着下单,先听我告诉你这产品三个bug”,结果观众更想买了——坦诚成了最好的营销。
你需要的究竟是“千片”还是“一片”商场里总有人举着喇叭喊“买三赠五”,但年轻人开始对着满减规则按计算器:买8件才能省20块的套路,不如直接告诉我哪件最值得买。“千片万片你需要”听起来像促销话术,但现在消费者会反问:“我需要的是你们在500种套餐里帮我找出最适合的那款,而不是让我自己当人肉筛选器。”
那些藏在“按需推荐”里的暗坑有个做智能推荐的朋友说漏嘴:“算法推给你的所谓‘你需要’,其实是平台需要你买的东西”。就像打开外卖软件,首页总是那几家给够推广费的店,真正的民间美味藏在第十屏。所以说“千片万片你需要”可能是个伪命题——在信息轰炸里找到真实需求,比沙漠里找水还难 有个真实案例:某读书app号称“百万本书随你挑”,结果用户日均阅读时长反而下降。后来改版推出“每日盲选一本书”功能,用户黏性翻了3倍。这说明比起海量选择,人们更想要精准的命中感。 如何识别真需求与假套路下次看见“千片万片你需要”的广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就像超市试吃台,真正打动你的不是摆满20种小样的阵仗,而是尝到第一口就忍不住问“这个在哪买”的瞬间。有个做用户调研的朋友说,现在年轻人更愿意为“少而准”买单——买5件穿3年不后悔的衣服,比买50件穿1次就闲置的划算得多。 参考资料[1] 2024消费者决策行为报告(中国商业联合会)[2] 新零售场景下的精准营销实践(某头部电商内部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