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孩子 不同的成长起点很多人以为去幼儿园支教就是搞早教,其实这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举个真实案例:大学生小林在云南某村幼儿园支教时发现,班里六成孩子不认识圆形和方形,而在县城参加的开幼苞活动中,同龄孩子已经会用七巧板拼出小动物。 支教幼儿园主要针对3-6岁学龄前儿童,目标是把他们送上正规小学的轨道。而开幼苞更关注0-3岁婴幼儿,就像帮小树苗破土而出,重点在认知启蒙和感官开发,比如:
教具包里的秘密武器在贵州山区,志愿者们发现个有趣现象:幼儿园支教团队带着整箱识字卡和积木,而开幼苞小组的装备是布书、触感球这些特殊教具。下面这个对比表能清楚看出区别:
曾在凉山支教3年的李老师透露:“很多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教数学,我们得手把手教他们怎么陪孩子玩沙子也能开发智力。” 老师变成“临时家长”真正操作起来,两种支教模式对志愿者的要求截然不同。幼儿园支教更像正规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计划、管理班级纪律。而开幼苞工作者常常要当“多面手”:
江西某公益组织负责人分享道:“有个2岁留守儿童见人就躲,志愿者花三个月才让他开口叫阿姨,这种案例在开幼苞项目里太常见了。” 改变未来的两种力量虽然形式不同,但两种支教都在创造价值。2019年某贫困县的跟踪数据显示:
云南的娜娜妈妈最有发言权:“老大上过支教幼儿园,老二参加过开幼苞,现在一个会背古诗,一个会自己编故事,都是好样的!” 参考文献:中国农村早期教育发展报告(2020) |